- 梁九思;王小路;
目的:探讨咽旁段颈内动脉周边骨性标志的形态及其毗邻关系。方法:随机选取30例(60侧)经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显示颅底结构正常者的影像学资料,由上颌窦入路,观察咽旁段颈内动脉至颈内动脉入口的周边骨性标志,如蝶棘、颞骨鞘突(VPTB)、颞骨鼓嵴(TC)的形态及与咽旁段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咽旁段颈内动脉,以颈内动脉外口为基准点,分为偏向寰椎方向10侧(16.7%),偏向颞下颌关节方向6侧(10%),靠近正中线44侧(73.3%)。蝶棘的形态53侧(88.3%)成上宽下窄的三角型,6侧(10%)成末端分叉的不规则型,1侧(1.7%)蝶棘缺失。颞骨鞘突形态为扁平的不规则多边形,表面较光滑,60侧(100%)未见缺失。TC是VPTB向蝶棘方向的延续,位于两者之间,其中51侧(85%)存在TC,9侧(15%)TC缺失。三者组成特殊的解剖区域位于咽旁段颈内动脉前外方,可分为反转"J"型43侧(71.7%)、不规则型17侧(28.3%)。结论:蝶棘、TC、VPTB三者构成的特殊解剖区域与由上颌窦入路观察的咽旁段颈内动脉关系密切,是内镜手术寻找咽旁段颈内动脉的解剖依据。CTA影像可提供个体化手术依据。
2021年09期 v.35;No.509 769-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0K] - 陈可悦;吕国荣;沈浩霖;王月桂;王康健;杨舒萍;
目的:基于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ACR TI-RADS)构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5月确诊为PTC的患者319例,共366枚结节作为建模队列,构建风险预测模型(ATR模型);纳入2020年6—8月的PTC患者105例,共121枚结节作为外部验证队列。计算模型C统计量(C-index)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对比ATR模型与颈部超声(C-US)、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诊断效能。结果:ATR模型为:Y=-3.719+0.765×性别+1.094×病灶数量+0.08×最大径+0.266×ACR评分。在建模队列训练集、测试集及外部验证队列中,模型C-index分别为:0.758(95%CI:0.699~0.817),0.717(95%CI:0.619~0.815)及0.756(95%CI:0.671~0.84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表明模型预测率与实际发生率的一致性好(P=0.918,P=0.581,P=0.366)。以≥0.434为诊断截值,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灵敏度:86.0%,特异度:56.3%,约登指数:0.423),在外部验证队列中,C-US与CT的诊断效能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C-US、CT检查相比,ATR模型诊断灵敏度(66.1%和16.1%,P<0.001;66.1%和9.7%,P<0.001),符合率(68.6%和55.4%,P=0.041;68.6%和52.9%,P=0.012)均较高,阴性预测值高于CT(66.7%和50.9%,P=0.042),而与C-US无差异(66.7%和52.3%,P=0.066);阳性预测值(70.7%和83.3%,P=0.211;70.7%和85.7%,P=0.319;83.3%和85.7%,P=0.713)三者无明显差异,而模型特异度(71.2%和96.6%,P=0.001;71.2%和98.3%,P<0.001)较低。结论:基于ACR TI-RADS评分所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较传统影像学检查可以更准确、敏感地预测CLNM。
2021年09期 v.35;No.509 773-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1K] - 肖剑;宋业勋;谭国林;
目的:探讨头颈恶性肿瘤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预防治疗。方法: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4年2月—2020年2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889例头颈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生VTE的16例患者为观察组,从未发生VTE的873例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头颈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889例,发生VET者16例,VTE在头颈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80%。(2)单因素分析发现头颈恶性肿瘤术后发生VTE与性别、年龄、BMI、术前深静脉置管(PICC)、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0岁(OR=0.087,95%CI:0.012~0.643)、术前PICC(OR=0.133,95%CI:0.021~0.856)及手术时间≥3 h(OR=0.119,95%CI:0.016~0.889)是头颈恶性肿瘤术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VTE是头颈恶性肿瘤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术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术前PICC及手术时间≥3 h。提前预防和及时治疗是降低术后VTE死亡率的关键。
2021年09期 v.35;No.509 779-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李根茹;徐瑾;周晓闻;吴士松;尹又;庄建华;李斐;
目的:探讨托吡酯、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20年8月—2021年4月接受神经内科眩晕门诊治疗的47例确诊或可能的VM患者,最终纳入42例,分为托吡酯组22例和盐酸氟桂利嗪组20例。两组分别给予托吡酯50 mg/d和盐酸氟桂利嗪10 mg/d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VM患者的眩晕强度视觉模拟量表、眩晕持续时间、眩晕频率、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记录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以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并评估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托吡酯和盐酸氟桂利嗪可以有效地减少VM患者的眩晕强度、眩晕持续时间、眩晕频率(P<0.05),同时DHI总评分、DHI-P、DHI-E、DHI-F、PHQ-9、GAD-7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托吡酯在减少眩晕强度、眩晕持续时间、眩晕频率、DHI-P、DHI-F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而两种药物在改善患者情绪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报告严重的不良事件。结论:托吡酯和盐酸氟桂利嗪对VM的预防安全有效,且托吡酯50 mg/d优于盐酸氟桂利嗪10 mg/d治疗。两种药物在情绪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
2021年09期 v.35;No.509 784-787+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方勤;周文雯;刘艳玲;刘玲媛;谭颂华;
目的:探究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颞骨细微结构测量的可行性及正常值范围。方法:15例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人类尸头标本分别行CBCT、高分辨率CT、Micro CT扫描,对包括听骨链、耳蜗、半规管及面神经等在内的中内耳结构进行形态学测量,比较三种扫描方法所测结果间差异。结果:三种不同CT扫描所测参数组间对比除镫骨底板厚度(P<0.01)及耳蜗底周管径(P<0.01)外,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BCT对面神经骨管缺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CBCT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小,成像质量高,能较准确地显示颞骨内各精细结构的形态特点,是耳科影像学的可靠评估方法。
2021年09期 v.35;No.509 78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3K] - 张露;余啸;汪际云;卢璐;施清圆;
目的:研究术后不同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对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患者短期恢复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最大限度药物治疗失败后初次行FESS术的ECRSwNP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记录其基线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等。A、B、C三组术后分别予以口服泼尼松片30、45、60 mg(每早一次)治疗,连续14 d,对三组患者术后1、3、6个月予以定期随访,并完成视觉模拟评分(VAS)、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SNOT-20)、Lund-Kennedy内镜评分(LKS)等,比较其主客观评分及术后6个月息肉复发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最终纳入本研究的150例患者中,A组49例,B组44例,C组45例。三组在年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但在性别、吸烟等其他人口学特征及基线疾病主客观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VAS、SNOT-20及LKS评分,B、C组显著低于A组(P<0.05),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仅LKS评分,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而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主客观评分及息肉复发率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中伴哮喘患者术后6个月息肉复发率均显著高于不伴哮喘的患者(62.50%vs 4.88%,P<0.001;55.56%vs 5.71%,P=0.002;66.67%vs 7.69%,P=0.006)。结论:术后中等及以上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更能改善ECRSwNP患者术后1个月的主客观评分,增加剂量并没有增加其获益。不同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患者术后3个月主观评分、术后6个月主客观评分及息肉复发无显著影响。哮喘是影响ECRSwNP患者术后6个月息肉复发的重要因素。
2021年09期 v.35;No.509 796-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刘嘉;胡亚;汪芹;丁艳;李娟;唐海兰;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与冷热试验各参数在常见周围性眩晕疾病及健康人群中的相互关系及差异性,评估其在周围性眩晕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受试者(17例健康受试者、68例眩晕患者)进行分析。询问病史,并进行耳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后,再行冷热试验和vHIT检查。将vHIT参数中前庭眼反射(VOR)增益、增益不对称比(GA)与冷热试验中同侧慢相速度之和(SPVs)、半规管轻瘫值(UW)分别进行比较。并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vHIT的VOR增益值,评估两种检查方法在周围性眩晕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所有耳(n=170)中,同侧SPVs与VOR增益值呈显著正相关(r=0.568,P<0.0001);健康受试者所有耳(n=34)中,同侧SPVs与VOR增益不相关(r=-0.05,P=0.778);患侧耳(n=76)中,同侧SPVs及VOR增益呈正相关(r=0.571,P<0.0001);健侧耳(n=94)中,同侧SPVs与VOR增益呈正相关(r=0.286,P=0.005)。单侧前庭病患者患侧耳(n=60)中,VOR增益与UW呈显著负相关(r=-0.513,P<0.0001);GA与UW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001)。在波动性眩晕组中(n=34),患侧耳VOR增益和UW呈显著负相关(r=-0.516,P=0.002);GA和UW呈显著正相关(r=0.529,P=0.001);非波动性眩晕组中(n=26),患侧耳VOR增益与UW存在负相关(r=-0.428,P=0.029);GA与UW呈显著正相关(r=0.743,P<0.0001)。在前庭神经疾病组,患侧耳VOR增益和UW呈负相关(r=-0.462,P=0.030);GA和UW呈显著正相关(r=0.757,P<0.0001);在前庭末梢疾病组,患侧耳VOR增益与UW呈负相关(r=-0.516,P=0.002);GA与UW呈显著正相关(r=0.529,P=0.001)。孤立性显性扫视的患者组UW均值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按UW损伤程度分级,vHIT的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6,P<0.05)。以冷热试验为"金标准",vHIT的VOR增益界值为0.865,上述两种检查中的参数结果有28.3%的分离。结论:vHIT和冷热试验的参数密切相关,发生孤立性显性扫视的患者UW值高,说明前庭功能损伤可能更严重。vHIT和冷热试验可能是综合评估前庭疾病的互补性检查工具。
2021年09期 v.35;No.509 802-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侯佳欣;李茂萍;彭晓琼;李颖颖;刘丽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S-FNAC)对≥1 cm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对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27例≥1 cm行US-FNAC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二维超声检查及BRAF~(V600E)基因检测,并对其进行随访,手术者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判定标准,未手术者结合二维超声检查、临床特征、随访结果及BRAF~(V600E)判定,比较HT(+)组与HT(-)组US-FNAC诊断效能,分析影响诊断效能的因素。结果:1027例结节中,无法诊断或标本不满意73例(7.1%),良性282例(27.5%),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或意义不明确的滤泡病变230例(22.4%),滤泡肿瘤或可疑的滤泡肿瘤20例(1.9%),可疑恶性肿瘤120例(11.7%),恶性302例(29.4%)。515例行结节手术,其中恶性肿瘤495例,良性20例;512例未手术继续随访,均为BRAF~(V600E)野生型,结合二维超声检查、临床特征、随访结果,判定其为良性。US-FNAC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8.7%、98.4%、99.3%、99.5%、97.5%、0.7%和1.6%。HT(+)组的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5%、95.4%、82.8%,低于HT(-)组的99.5%、99.4%、99.2%(P=0.001、0.018及P<0.001),HT(+)组的假阴性率(4.6%)高于HT(-)组(0.6%)(P=0.018),且HT为假阴性率升高的危险因素(OR=7.596,95%CI:1.452~39.740)。结论:US-FNAC是甲状腺结节诊断的有效手段,在≥1 cm结节中,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但合并HT降低了诊断准确度,且HT为假阴性率升高的危险因素。
2021年09期 v.35;No.509 807-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 刘平;魏日富;朱忠寿;李慧凤;郭丽芳;缪韵仪;陈洵艳;
目的:探讨与分析激素补充治疗(MHT)在围绝经期女性慢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及适应证。方法:选取100例围绝经期慢性耳鸣患者,根据Kupperman评分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再根据患者自身意愿是否进行MHT而进一步划分为MHT组和无MHT组。所有受试者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清5-羟色胺水平检测、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并进行比较和疗效评价。结果:在中重度围绝经期耳鸣患者中,MHT组的5-羟色胺水平、THI评分和PSQI在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MHT组治疗前后对比则无显著差异;在轻度围绝经期耳鸣患者中,MHT组及无MHT组的5-羟色胺水平、THI评分和PSQI在治疗前后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5-羟色胺水平与THI之间具有相关性,5-羟色胺水平越低,耳鸣越严重。结论:MHT有助于围绝经期慢性耳鸣的治疗,尤其是中重度围绝经期患者,推荐临床使用。
2021年09期 v.35;No.509 812-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黄石;龚俊荣;侯楠;王轶;
目的:阐述颈段颈内动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临床影像学分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6例颈段颈内动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临床影像学分级方法予以分级。结果:6例患者均依靠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确诊。畸形颈内动脉与咽部黏膜最短距离为0~2.0 mm,中位距离为1.3 mm。4例口咽部颈内动脉畸形患者均属于Ⅳ级,损伤颈内动脉风险为极高危;2例下咽部颈内动脉畸形患者属于Ⅲ级,损伤颈内动脉风险为高危。结论:颈段颈内动脉畸形并不少见,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临床影像学分级可评估损伤畸形颈段颈内动脉风险,临床意义较大。耳鼻喉科及麻醉科医师要重视此畸形,防止操作和手术过程中损伤颈内动脉,引起致死性大出血。
2021年09期 v.35;No.509 818-820+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李阳阳;刘日钊;郑锦泉;聂国辉;
目的:通过观察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患者行Epley复位过程中不同位置出现的眼震形式,比较其首次复位效果,进一步总结分析可能引起复位失败的原因及不同眼震形式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P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5例复位过程中仅出现正向眼震者设为A组,69例复位过程中均未出现眼震者设为B组,27例复位过程中出现反向眼震者设为C组。通过G-Force眩晕诊疗仪确诊并模拟Epley法复位,比较复位过程中眼震形式及首次复位效果。结果:A组首次复位效果优于C组(P<0.05);B组复位效果优于C组(P<0.05);A组与B组复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BPPV复位过程出现的眼震形式对首次复位效果的评估及成功复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PC-BPPV复位过程出现反向眼震,预示复位效果较差。
2021年09期 v.35;No.509 82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孙晓梅;区永康;许耀东;
目的:以前庭功能检查组合为基础探讨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器官损害的分期。方法:39例临床确诊为单侧梅尼埃病的患者均行各项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组合: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颈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冷热试验。以前庭功能检查组合的结果为基础,将前庭功能分为4期,Ⅰ期:oVEMP、cVEMP、冷热试验均正常;Ⅱ期:oVEMP、cVEMP、冷热试验任一项检查异常;Ⅲ期:oVEMP、cVEMP、冷热试验任两项检查异常;Ⅳ期:oVEMP、cVEMP、冷热试验均异常。结果:39例梅尼埃病患者按本研究前庭功能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7.7%(3/39)、30.8%(12/39)、33.3%(13/39)、28.2%(11/39)。依现行梅尼埃病分期,一期、二期、三期、四期患者分别占20.5%(8/39)、43.6%(17/39)、28.2%(11/39)、7.7%(3/39)。一期37.5%(3/8)和二期64.7%(11/17)梅尼埃病患者的前庭靶器官已出现两个及以上的前庭器官功能异常,而梅尼埃病达到四期时全部患者的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均出现功能异常。本组患者前庭功能分期与梅尼埃病分期分布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联合oVEMP、cVEMP、冷热试验的前庭功能检查组合,将前庭功能分为4期,可作为传统梅尼埃病以听力为基础的临床分期下患者前庭功能评估的补充。
2021年09期 v.35;No.509 825-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钟洁;罗仁忠;张弛;孙昌志;
目的:初步探讨鼻呼出气NO(nNO)对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短期疗效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咽喉科治疗的AR患儿87例(病例组)以及同期在医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儿童80例(对照组)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组采用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方法。对比对照组和病例组不同治疗时间点的nNO及鼻部症状评分(TNSS)变化情况。观察病例组患儿在治疗1年后的治疗效果,分析不同治疗效果的病例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nNO与TNSS变化情况(nNO_△、TNSS_△),测算nNO_△、TNSS_△对患儿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结果:病例组的nNO、TNSS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均P<0.05),病例组在不同治疗时间点的nNO、TNSS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病例组在全部信息采集时间点的nNO与TNSS呈正相关(r=0.870,P<0.05)。治疗1年后,病例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78.16%(68/87)。病例组不同治疗效果患儿的nNO_△、TNSS_△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nNO_△、TNSS_△对于患儿的治疗效果推断,最佳截断值为457.78μg/L、3.95分,约登指数为0.821、0.639。结论: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对AR患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利用患儿治疗前后的nNO数值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具有良好的价值。
2021年09期 v.35;No.509 828-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来育斌;何星辰;王剑;许敏;陈晓栋;
目的:探讨带蒂中鼻甲黏膜瓣在经鼻内镜修复脑脊液鼻漏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5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单纯脑脊液鼻漏13例(86.7%),脑脊液鼻漏伴脑膜脑膨出2例(13.3%)。术中根据瘘口位置采用经鼻内镜下带蒂中鼻甲黏膜瓣进行修复,其中漏口位于筛顶5例(33.3%),漏口位于筛板8例(53.3%),漏口位于蝶窦外侧隐窝2例(13.3%)。结果:术后随访4~24个月,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区黏膜上皮化良好,未出现脑脊液鼻漏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带蒂中鼻甲黏膜瓣修复脑脊液鼻漏手术成功率高,鼻腔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2021年09期 v.35;No.509 833-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