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专家论坛

  • 机器人头颈外科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黄晓明;

    手术机器人凭借10倍放大视野、3D视觉及稳定机械臂,解决传统2D内镜手术局限,目前已在多个外科领域应用,在头颈外科也逐步显示了其应用潜力。本文详细阐述其在喉癌(声门上型、声门型)、咽部肿瘤(口咽癌、复发鼻咽癌等)、甲状腺肿瘤、颈部囊肿等手术中的应用,结合多中心研究数据证实其微创与功能保护优势,并对未来单孔机器人、 VR/AR、AI、国产专用机器人及5G远程手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机器人手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必将推动头颈肿瘤诊疗进入“精准微创时代”。

    2025年11期 v.39;No.559 993-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临床诊疗圆桌论坛

  • 手术机器人在头颈肿瘤中的应用

    黄晓明;贺青卿;王丹;严佶祺;王宇;刘学奎;郑传铭;徐琰;白艳霞;李超;孙荣昊;王旭东;向明亮;王琰;陆翔;陶磊;宋明;梁秦龙;张小萌;胡媛;陈仁辉;刘兆辉;梁发雅;韩萍;

    <正>黄晓明:随着国内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头颈外科应用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近年在机器人头颈肿瘤手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可喜的进展。为进一步深化手术机器人在头颈肿瘤的最新理念和诊疗模式,我们邀请了国内机器人头颈肿瘤手术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围绕手术机器人在头颈肿瘤中的应用进展这一主题,就经口机器人手术(transoralrobot-assistedsurgery,TORS)、颈部机器人手术的适应证选择、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估、局限性与操作挑战、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圆桌讨论,以期为临床科研工作提供前沿的信息和重要的启示。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01-1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手术机器人在头颈肿瘤中的应用

  • 免注气腋窝入路机器人手术治疗单侧N1b PTC疗效分析

    梁发雅;邹鑫;林沛亮;韩萍;陈仁辉;林惜君;王静怡;孔祥炜;邓岚岚;黄晓明;

    目的:比较免注气腋窝入路及腋窝联合耳后入路机器人手术治疗单侧N1b PTC的疗效,探索免注气腋窝入路机器人手术对单侧N1b PT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4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单侧N1b PTC患者进行分析。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以及手术入路的差异,将患者划分为腋窝组和腋窝联合耳后组,并对2组患者的人口学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肩功能评估、术后颈部美观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复发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8例免注气机器人手术患者,其中腋窝组有23例,腋窝联合耳后组65例。腋窝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腋窝联合耳后组(56.5%vs 21.5%,χ~2=9.776,P=0.002)。腋窝组总手术时间显著低于腋窝联合耳后组[180.00(155.00,220.00) min vs 220.00(177.50,272.50) min,Z=-2.775,P=0.006],同时腋窝组术后出血量显著低于腋窝联合耳后组[30.00(20.00,50.00) min vs 50.00(30.00,60.00) min, z=-2.127,P=0.033]。腋窝组及腋窝联合耳后组清扫范围为Ⅱ~Ⅴ区的比例分别为87.0%及70.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侧颈区淋巴结清扫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未见复发病例,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动态复发风险评估分层,可以看到腋窝组疗效满意比例达95.7%,腋窝联合耳后组比例达81.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的颈部美观VAS评分及Constant肩功能量表及NDⅡ量表评估2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注气腋窝入路机器人手术治疗单侧N1b PTC安全可行,术后淋巴结获取量及疗效与机器人联合入路手术相当,可为合适的单侧N1b PTC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选择。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09-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 经口机器人治疗人乳头瘤病毒阳性口咽癌手术安全切缘的探索

    龚洪立;徐成志;吴春萍;曹鹏宇;陈永正;吴建芳;石美琴;张明;周梁;陶磊;

    目的:分析经口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 TORS)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的安全切缘最佳界值和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入组时间为2020年7月至2024年4月,患者为早中期(≤T3期)接受TORS手术治疗的口咽癌患者。拟定TORS安全切缘的最佳界值为2 mm。主要目的是分析TORS手术切缘最佳界值,评价该值与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free survival, PFS)的关系。采用logistic分析手术切缘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手术切缘对OS与PFS的影响。结果:入组90例患者,男60例(66.7%),均为鳞状细胞癌,HPV阳性,平均年龄为(58.0±9.0)岁(范围:39~84岁)。本组患者的1年、2年、3年的OS分别为92.3%、89.9%、85.0%;1年、2年、3年的PFS均为90.1%。TORS手术切缘≤2 mm的1年、2年、3年的OS分别为80.8%、69.3%、69.3%;手术切缘≤2 mm的1年、2年、3年的PFS均为77.9%,切缘>2 mm的1年、2年、3年的OS分别为96.5%、96.5%、90.6%;手术切缘>2 mm的1年、2年、3年的PFS均为94.6%。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切缘和肿瘤类型、T分期、N分期、吸烟、饮酒、性别无相关性(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手术切缘>2 mm的患者的PFS能够获益(HR=0.14,95%CI 0.02~0.90,P=0.038)。结论:本中心通过系统分析,建议TORS手术的切缘最佳界值设定为2 mm,切缘>2 mm界定为安全切缘,切缘>2 mm能够延长HPV阳性口咽癌患者的无复发转移生存时间。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16-1021+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 免充气单侧腋窝入路机器人辅助下双侧甲状腺叶病损切除的临床应用

    吴迪;赵政;方琦;曹非;林若彬;陈军;刘学奎;

    目的:探讨免充气单侧腋窝入路机器人辅助下行甲状腺双侧叶部分切除或全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免充气单侧腋窝入路机器人辅助下切除双侧甲状腺病损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比较不同术式(全切除与双叶部分切除)及不同体重指数(BMI)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声音嘶哑、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结果:共纳入98例患者,其中女性占78.57%,平均年龄39[interquartile range(IQR):35~49]岁,平均BMI为24.08(IQR:21.43~25.98) kg/m~2。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2.14(IQR:20.00~50.0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130.0(IQR:104.80~150.30)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2.01(IQR:1.00~2.00) d。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是一过性低钙血症,发生率为16.32%,无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无中转开放手术的病例。与非双侧叶全切除组比较,双侧叶全切除组手术时间更长(135.10±33.28 min vs 120.30±30.53 min,P=0.033)。BMI亚组分析显示,BMI≥25 kg/m~2与BMI<25 kg/m~2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量、低钙血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充气经单侧腋窝入路机器人辅助下双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美容性及可行性。对术式合理的选择与术中对关键结构的保护,可进一步降低并发症风险、优化治疗效果。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22-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耳后入路机器人内镜辅助涎腺手术的单中心临床应用与分析

    韩萍;梁发雅;林沛亮;李颖;陈仁辉;黄晓明;

    目的:传统涎腺手术切口位于面颈部显露区域,术后遗留瘢痕影响美观。本研究旨在探讨耳后入路机器人内镜辅助切除颌下腺和腮腺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应用价值,并明确其与内镜手术的优势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5年2月接受耳后入路机器人内镜辅助手术的23例患者(腮腺11例,颌下腺12例)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1︰1配对的耳后入路内镜手术患者作为对照(腮腺11例,颌下腺12例)。收集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美容满意度评分(NSS)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纳入标准限定为腮腺浅叶良性病变(直径≤5 cm,未侵犯深叶)及颌下腺良性病变(直径≤4 cm,未突破下颌舌骨肌)。结果:所有机器人手术病例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机器人组男7例(平均年龄39.5岁),女16例(平均年龄35.9岁);腮腺手术平均时间(114.00±38.35) min,颌下腺手术平均时间(140.00±30.75) min。机器人颌下腺手术暂时性面瘫发生率(0)低于内镜组(8%),机器人腮腺手术暂时性面瘫发生率(18%)低于内镜组(27%),均于1个月内恢复,无涎腺瘘或感染。患者NSS评分:腮腺(8.90±1.20)分,颌下腺(9.00±0.70)分,随访8~77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机器人内镜辅助耳后入路涎腺手术安全可行,通过三维高清视野和精准机械操作,在减少出血量、降低神经损伤风险及长期美容效果方面优于传统内镜手术,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及对美观要求较高的腮腺浅叶、颌下腺良性病变病例。但腮腺深叶肿瘤不适合该术式,其远期效果仍需大样本研究验证。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28-1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经口机器人手术治疗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临床分析

    蔡兰军;徐凯;何超;冯启苗;刘争;陆翔;

    目的:探讨经口入路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 TORS)治疗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5年3月收治的接受TORS治疗的21例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患者,全部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顺利完成囊肿切除术,平均机器人设置时间(14.3±7.2) min[(5.0~32.0) min],手术时间(17.0±8.4) min[(6.0~36.0) min]、术中出血量(8.4±5.9) mL[(2.0~25.0) mL],平均恢复经口进食时间(2.1±2.2) d[(0~7.0) d]。所有患者未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1例患者术后复发。结论:TORS切除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34-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 BABA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应用研究

    方艳;岳恺;段远胜;李浩;王旭东;

    目的:探讨双侧腋窝乳晕入路(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 BABA)机器人辅助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4年1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接受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324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8例患者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组),216例患者行传统开放手术(开放组)。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Ⅱ、Ⅲ和Ⅳ区。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无一例中转开放。机器人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开放组,并且机器人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开放组(P<0.05)。机器人组患者术后ⅡB区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术后美容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2组颈侧区淋巴结平均清扫时间、术后ⅡA、Ⅲ和Ⅳ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及ⅡA、ⅡB、Ⅲ和Ⅳ区淋巴结转移数目、术后平均引流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未呈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BABA入路机器人辅助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且在ⅡB区淋巴结清扫中更具优势,同时术后美容效果突出。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38-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 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甲状腺癌的应用探索

    马茜;张思诚;张泷月;刘瑾源;孙荣昊;周雨秋;马霖杰;税春燕;蔡永聪;李超;

    目的:探究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可行性与初步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接受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系统收集临床资料、肿瘤学特征、围手术期指标。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34.57±10.26)岁。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为(180.00±30.41)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15.00)]mL,术后引流量为(167.86±130.95) mL,术后病理结果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术后无系统故障、器械相关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随访期间未见肿瘤的复发与转移。结论:初步数据显示,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为后续多病种、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44-1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国产精锋单孔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咽喉头颈多部位疾病中的应用:病例系列报告

    韩萍;梁发雅;林沛亮;陈均宇;王静怡;刘炎珂;黄晓明;

    目的:探讨国产精锋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经口及经腋下入路多部位疾病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5年6月至2025年7月接受精锋SP1000单孔机器人辅助手术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经口机器人手术组(4例)和经腋下入路甲状腺癌根治组(2例)。经口机器人手术组包括右侧扁桃体癌扩大切除+颈淋巴结清扫、会厌囊肿切除、右侧梨状窝癌扩大切除+颈淋巴结清扫、会厌囊肿切除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相关手术。记录每个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机器人操作性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或系统故障。经口机器人组平均机器人操作时间(60.00±34.88)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20.00(5.75,20.00) mL。经腋窝机器人组机器人操作时间为分别60.00、40.0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0、5.00 mL。围手术期发生轻微并发症1例(皮瓣分离区域1例),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中位随访1.9个月,无病变残留、复发征象或功能障碍。结论:本病例系列验证了国产精锋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经口及腋下入路手术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其单孔设计可减少创伤和机械臂碰撞风险,适配微创需求,且国产化属性降低成本助力普及,提供新选择。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48-1052+1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 面神经监测下机器人辅助经发际切口入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1例

    林惜君;廖芳;黄晓明;梁发雅;

    对1例30岁左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女性患者,采用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联合NIM-Response 3.0面神经监测系统,经发际内5 cm切口入路行肿瘤切除术。术中通过面神经监测定位并保护面神经分支,机器人机械臂精准分离肿瘤。术后观察面神经功能、切口愈合及肿瘤复发情况。手术历时120 min,完整切除肿瘤(2.0 cm×1.5 cm),术后病理提示为多形性腺瘤。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面神经功能均正常,无发生涎瘘,切口隐藏于发际内,超声复查未见肿瘤复发,患者对外观满意度高。面神经监测下机器人辅助经发际切口入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术式在面神经保护和美容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适用于特定条件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53-1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 经口机器人手术的应用进展

    薛继尧;张铎;徐成志;陶磊;

    本文全面综述了经口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 TORS)在头颈外科领域的应用进展。阐述了其作为自然腔道微创手术的发展背景与技术原理,梳理了通用型与专科型手术机器人平台的技术特点与优化方向。重点分析了TORS在克服传统经口手术局限、提升操作精准度及拓展手术适应证方面的核心价值。本综述为未来头颈部TORS技术发展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57-1060+1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 局部晚期口咽鳞状细胞癌经口机器人手术阳性切缘的处理与思考

    胡媛;张小萌;

    经口机器人手术在局部晚期口咽鳞状细胞癌治疗领域仍面临若干关键性临床挑战,其核心争议聚焦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R0切除率的提升策略以及切缘状态对预后的影响等。本文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本团队在TORS治疗LA-OPSCC实践中遇到的手术难点,特别是针对阳性切缘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应对策略,系统性地提出临床思考与解决方案,以期为同行提供有价值的诊疗参考。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61-1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 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应用进展

    吴迪;赵政;方琦;曹非;林若彬;陈军;刘学奎;

    近几年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已经在国内外各大医院广泛开展,具有学习曲线短、美容效果好的优点,并且克服了腔镜手术的局限性。现行主流术式包括:经腋窝入路、经双侧腋窝和乳晕入路、经耳后入路以及经口腔前庭入路。但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的推广仍面临多种限制:操作技术难度大、手术时长延长、学习曲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及高昂的费用。但是,若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对经严格筛选的患者实施手术,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的疗效可与传统经颈前入路甲状腺切除术相媲美。本文系统回顾了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68-1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共识·意见

  •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疗效评估中国专家共识(武汉,2025)

    邓玉琴 ;罗茜 ;刘琢扶 ;孙苏光 ;叶菁 ;王天生 ;陈建军 ;陆美萍 ;姚银 ;王英 ;周维 ;刘蓓 ;曾清香 ;许元腾 ;杨钦泰 ;杨玉成 ;刘锋 ;许成利 ;孙亚男 ;洪海裕 ;叶海波 ;张立强 ;陈枫虹 ;李华斌 ;王洪田 ;李云程 ;刘文龙 ;许昱 ;娄鸿飞;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 AIT)是唯一可能根治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的治疗方式,然而患者对AIT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为了更好地评估AIT疗效,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中青年鼻科专家制定本共识。AIT的主观评价指标推荐症状评分、药物评分、药物-症状联合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疾病控制、合并症评估,同时可以结合客观指标进行辅助评估。客观评估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鼻激发试验、变应原环境暴露舱等,但这些方法仍有较多局限性,目前尚不能作为AIT疗效评估的常规手段。生物标志物sIgE及sIgE/tIgE、sIgG4、血清IgE抑制活性、IgA、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免疫细胞表面分子及其活性等与AIT疗效相关,可与患者的主观评分结合使用,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未来需要进一步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来补充循证证据。本共识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检测结果的结合,力求为AIT疗效评估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依据。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多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期突破现有评估体系的局限性,并推动AIT治疗的标准化和个体化发展。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75-1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论著—临床研究

  •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分析联合预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和免疫治疗反应

    何扬;杨慧;孔维丽;

    目的:蛋白质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免疫治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目前,使用蛋白质组学来预测预后和免疫治疗效果的临床模型较少。本项研究报告了一种蛋白质预后模型风险(protein prognostic model, PPM),用于预测HNSCC患者的预后和免疫治疗反应差异。方法: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构建了包含11种蛋白质的预后模型(PPM)。根据PPM评分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风险评分的预后价值,并使用时间依赖性ROC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同时,分析PD1或CTLA4阳性患者在不同风险组中接受PD1/CTLA4免疫治疗的治疗反应。结果:Cox回归分析证实风险评分是独立的预后因素(HR=1.161,95%CI 1.112~1.213,P<0.001),高风险组患者预后显著差于低风险组。模型显示良好的预测准确性,1年和3年的时间依赖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713和0.707。在PD1或CTLA4阳性的患者中,低风险组患者对PD1/CTLA4免疫治疗的反应优于高风险组患者。结论:PPM可以为HNSCC患者提供相对准确的预后预测,并为免疫治疗提供一定依据,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以进行进一步验证。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86-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8K]
  • 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前单次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评估

    梁九思;赵龙珠;

    目的:观察局部中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前经单次动脉灌注化疗(方案为顺铂+5-氟尿嘧啶)(PF)后,对肿瘤负荷及病变范围的临床疗效评估,并进一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23例局部中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行辅助检查后明确肿瘤病变范围及TNM分期,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治疗方式,对于肿瘤负荷大、保留器官功能意愿强烈者行单次动脉灌注化疗后再次制定治疗方案。由股动脉植入导管,经颈外动脉超选择肿瘤责任血管,并将化疗药物直接灌注肿瘤核心位置,术后4周再次评估肿瘤负荷及TNM分期,并制定个体化方案。结果:23例头颈恶性肿瘤患者中,4例治疗后达到CR(病灶缩小>75%),17例治疗后达PR(病灶缩小>50%);13例下咽癌及7例口咽癌患者经治疗后T分期下降,改善手术方式,2例下咽癌患者达到SD(病灶缩小>25%或无新发病灶),经治疗后评估,最终选择全喉切除术,1例口咽癌复发患者,经治疗T分期下降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结论:23例头颈恶性肿瘤患者经过动脉灌注化疗后,21例患者T分期下降,局部负荷明显所缩小,且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边界均发生变化。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94-1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病例报告

  • 下咽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

    杨茂林;杜艳玲;郑军;马金姝;沙骥超;

    去分化脂肪肉瘤是成人罕见的结缔组织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四肢及腹膜后,具有侵袭性及复发的倾向,10年生存率约为10%。在临床上目前咽喉部去分化脂肪肉瘤在国外报道罕见,国内仅报道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咽部异物感,易被误诊为良性肿瘤,病理诊断为此类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免疫组织化学和FISH检测有助于将其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本文介绍了1例下咽去分化脂肪肉瘤男性患者,咽部异物感1个月余,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行支撑喉镜下咽部病损切除术,术后放射治疗,术后病理回报为去分化脂肪肉瘤,现术后随访12个月,未复发。因此,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此类疾病的预后极为重要。

    2025年11期 v.39;No.559 1099-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