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旭波;朱新华;朱玉;周正;付志辉;刘红兵;
目的:探索2型CRSwNP行Reboot手术的效果、术后鼻窦黏膜病理及分子生物学改变,为该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2型CRSwNP并行Reboot手术的患者29例,并取在这此间的鼻中隔偏曲并单纯行鼻中隔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患者27例为对照组,于手术前及手术后1、3、6、12个月行鼻部症状评分及鼻内镜检查评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鼻窦CT扫描评分,于术中、术后1、3、6个月取筛区黏膜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用Elisa试剂盒检测炎症因子,用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取术中及术后6个月2型CRSwNP患者筛窦区黏膜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鼻窦CT评分与术前比较逐渐降低,术后筛区黏膜的组织病理形态较术前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术后筛区黏膜的炎症因子与术前比较逐渐减少,术后筛区的黏膜病理形态、超微结构及纤毛结构较术前逐步有所好转,但是CD4~+T、CD8~+T细胞数量手术前后变化不明显;通过对术中及术后筛区黏膜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信分析,通过cytoHubba筛选出hub基因并与慢性鼻窦炎相关基因取交集并验证,发现MMP9在非2型CRS及2型CRS中表达依次升高,ACTC1在非2型CRS及2型CRS中表达依次下降。术后12个月,主要症状的VAS评分及SNOT-22评分和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结论:Reboot手术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症状及体征,对黏膜的病理形态也有改善作用,对蛋白的表达也产生了影响,但是对T细胞亚群在鼻窦黏膜中的分布及多内在的炎症通路可能无明显影响。
2025年09期 v.39;No.557 809-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2K] - 潘庆春;李蓓;张静;王媛玲;唐晓茗;
目的:了解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患者的睡眠特征和临床特征,探讨VM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耳鼻喉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VM患者(依据有无睡眠障碍分为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为试验组,招募同期与试验组临床特征匹配的非VM志愿者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临床资料,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评估受试者的睡眠质量,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M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睡眠障碍与VM患者头痛、眩晕、听力等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纳入VM患者530例,其中睡眠障碍患者332例(62.64%),无睡眠障碍患者198例(37.36%),对照组患者50例。VM组的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VM患者的PSQI与VAS、DHI-T、DHI-E、DHI-F、DHI-P,呈正相关(r=0.797,P<0.05;r=0.834,P<0.05;r=0.794,P<0.05;r=0.771,P<0.05;r=0.877,P<0.05),PSQI与纯音听力无相关性(r=0.324,P=0.1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0岁、独居、病程≥3个月、晕动病史、HADS-A是VM患者合并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VM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高,且睡眠障碍越重,VM患者的头痛和眩晕程度越重。女性、年龄≥60岁、独居、病程≥3个月、有晕动病史、焦虑的VM患者建议行睡眠评估,确定有无睡眠障碍,为VM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39;No.557 817-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 卢镇章;王爽;徐小丹;钟文倩;陶晶;聂国辉;苗北平;
目的:探索腭咽弓分期系统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病情严重程度及气道塌陷模式的关系,进一步评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招募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确诊为OSA的患者98例,收集基本信息、口咽部喉镜摄像、清醒下喉镜Müller试验结果及睡眠呼吸监测指标等数据,对比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中各PASS分期的占比,对各PASS分期的OSA患者睡眠主客观指标及气道塌陷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98例,轻中度及重度患者在颈围、体重、体重指数、舌位及PASS分期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ASS分期的OSA患者AHI、最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饱和度、氧减总指数、氧减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重比较提示PASS 1期和PASS 3期患者在AHI、最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饱和度、氧减总指数、氧减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ASS分期的OSA患者在口咽层面塌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重比较提示PASS1期和PASS 3期出现口咽塌陷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严重程度OSA的PASS分期占比具有差异,不同PASS分期患者OSA严重程度及气道塌陷情况具有差异,PASS 3期较PASS 1期患者OSA疾病严重程度更重,PASS 3期较PASS 1期更容易出现口咽层面塌陷,该评估系统有希望可以补充目前对口咽咽侧壁情况评估的不足。
2025年09期 v.39;No.557 824-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 李慧林;郑美;王晓玲;齐欢;张志飞;
目的:观察不同修复方式在外鼻恶性肿瘤Mohs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术后缺损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22例外鼻恶性肿瘤手术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ohs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对肿瘤进行切除,依据术后缺损部位及大小,采用额部轴型皮瓣、双叶皮瓣、鼻唇沟皮瓣、腹股沟游离全厚皮片、额部轴型皮瓣及面部风筝皮瓣组合皮瓣+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进行修复,观察术后皮瓣存活情况、外鼻形态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22例患者中,卡波西肉瘤1例,鳞状细胞癌2例,基底细胞癌19例。鼻根部肿瘤3例,鼻背部肿瘤5例,鼻尖部肿瘤2例,鼻翼部肿瘤8例,鼻翼+鼻背部肿瘤2例,鼻小柱+鼻尖+鼻翼部肿瘤1例,鼻尖+鼻背+鼻翼+鼻翼旁肿瘤1例。缺损面积1.2 cm×1.4 cm~3.7 cm×4.8 cm。选用额部轴型皮瓣修复3例,双叶皮瓣修复4例,鼻唇沟皮瓣修复13例,腹股沟游离全厚皮片修复1例,额部轴型皮瓣及面部风筝皮瓣组合皮瓣+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复1例,术后皮瓣均正常存活。术后随访6个月~3年,肿瘤无复发,绝大多数患者对鼻外形满意。结论:采用Mohs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对外鼻恶性肿瘤进行切除,依据术后缺损的部位及大小,应用个性化的不同修复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2025年09期 v.39;No.557 830-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 尤鲜;李东宇;张小艳;曾兴根;陈程;
目的:观察低危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low-risk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LR-PTMC)的临床进展,分析其肿瘤学结局的影响因素,探讨对LR-PTMC进行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 AS)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进行健康体检被诊断为LR-PTMC的85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至少2年的AS随访观察。记录其临床进程及肿瘤学结局,将任意结节直径增长≥3 mm或出现新的病灶或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定义为疾病进展,以疾病进展作为肿瘤学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LR-PTMC患者发生肿瘤学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85例体检LR-PTMC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位随访时间2年,共23例患者(27.06%)出现疾病进展,其中,18例患者(21.18%)的病灶增大(任意结节直径增长≥3 mm),5例患者(5.88%)出现颈部淋巴结异常或转移,2年累积疾病进展率为9.41%。进展LR-PTMC患者的发病年龄更小、≤45岁占比更高,基线结节最大径>5 mm占比更高,基线TPO-Ab阳性占比更高,超声显示有微钙化灶占比更高,与未进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45岁RR为1.052(95%CI 1.018~1.088)、超声显示有微钙化灶RR为3.361(95%CI 1.379~8.194)是影响LR-PTMC患者AS期间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大部分LR-PTMC患者在AS过程中病灶大小保持稳定,淋巴结转移率低,短期内具有良好的肿瘤学结局,AS可考虑作为LR-PTMC患者手术治疗的安全有效替代方案。但对于发病年龄≤45岁和有微钙化灶患者,可缩短随访间隔行密切观察。
2025年09期 v.39;No.557 836-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 赵运浩;吕志红;郭启生;容宗健;罗娴;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患者嗅觉损害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共纳入100例成人OSA患者,采用Snap&Sniff~?嗅觉测试评估患者嗅觉识别功能以及嗅觉阈限。根据评分标准,将嗅觉识别得分在14分以下和(或)嗅觉阈值评分在3分以下的患者定义为嗅觉损害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OSA患者发生嗅觉损害的影响因素,采用R 4.4.2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并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来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一致性和临床效用。结果:100例OSA患者中55例存在嗅觉损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ESS评分、MoCA评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是OSA患者嗅觉损害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897(95%CI 0.834~0.961),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校正曲线显示实际值与预测值拟合度良好,模型的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0~0.9时,该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率。结论:年龄、ESS评分、MoCA评分和AHI是OSA患者嗅觉损害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利于临床多角度了解OSA,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2025年09期 v.39;No.557 842-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郑树成;张德江;赵媛;陈頔;王龙;唐立滨;
目的:探讨鼻咽癌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中能谱CT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接受同步放化疗的110例Ⅲ~Ⅳ期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放化疗结束后的评估结果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组53例和非CR组57例。所有患者均行DCE-MRI和能谱CT检查,获取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 IC)值、容积运转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 K~(trans))、能谱曲线斜率(slope of spectral HU curve,λ_(HU))值、回流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 K_(ep))、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值等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结果:非CR组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λ_(HU)值较CR组升高,K~(trans)、K_(ep)、IC值、NIC值较CR组降低(P<0.05)。咽后淋巴结转移、K~(trans)、K_(ep)、IC值、λ_(HU)值、NIC值均为鼻咽癌同步放化疗非CR的影响因素(P<0.05)。K~(trans)、K_(ep)、IC值、λ_(HU)值、NIC值的预测AUC为0.817、0.800、0.785、0.783、0.835,DCE-MRI参数联合、能谱CT参数联合及五者联合AUC为0.874、0.900、0.980,五者联合AUC较单独AUC、DCE-MRI参数联合AUC、能谱CT参数AUC均升高(P<0.05)。结论:DCE-MRI和能谱CT的参数K~(trans)、K_(ep)、IC值、λ_(HU)值、NIC值均能用于鼻咽癌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预测,且各参数联合可显著提高疗效预测价值,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9期 v.39;No.557 848-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 曹玮;吴喆晨;赵益;童步升;姚昆;
目的:探讨经乳突乙状窦缩窄+软骨重建技术治疗乙状窦相关搏动性耳鸣的疗效。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因乙状窦憩室(sigmoid sinus diverticulum, SSD)接受手术治疗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包括经乳突乙状窦缩窄+软骨重建术、经乳突乙状窦(骨蜡)还纳术,其中经乳突乙状窦缩窄+软骨重建术15例,经乳突乙状窦(骨蜡)还纳术16例;麻醉方式包括全麻和局麻,全麻20例,局麻11例。由同一团队医生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耳鸣评价量表(tinnitus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TEQ)对患者进行耳鸣程度分级,并与术前耳鸣程度进行比较,评估手术疗效,同时对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1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耳鸣症状获得痊愈或改善,疗效满意。在接受乙状窦缩窄+软骨重建术的患者中,1例出现术中乙状窦破裂出血;在接受乙状窦(骨蜡)还纳术的患者中,有1例术后耳鸣未改善,1例出现术后头痛、视物模糊,经保守治疗1个月后好转。结论:对乙状窦憩室引起的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治疗,乙状窦(骨蜡)还纳术对还纳深度的精确性较难控制,还纳不足和还纳过度均会造成疗效不佳和术后并发症;基于小样本量、近期疗效的观察,认为乙状窦缩窄+软骨重建技术在手术疗效上具备一定优势,术后并发症极少,但手术难度较大,要重视术中乙状窦破裂出血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2025年09期 v.39;No.557 85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 杨丽;陆金山;吴梅;唐亮;
目的:分析颞骨胆脂瘤并发脑脓肿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式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胆脂瘤并发脑脓肿患者27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结果:2例患者行改良乳突根治术并乳突腔穿刺抽脓,其余患者均先于神经外科治疗脑脓肿后再行耳部手术。其中19例行开颅脑脓肿切除术,脓肿较小的5例行引流术后所有患者转至耳鼻喉科行乳突根治术。仅有1例患者自动出院后随访死亡,其余患者预后良好,无复发。结论:OBA是颞部胆脂瘤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MRI可协助早期诊断。尽早治疗,多学科协作可提高本病治愈率。
2025年09期 v.39;No.557 861-864+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 黄朝平;何俊积;戚星;胡鹏海;丁科全;
目的:分析咽旁间隙术后并发初次咀嚼综合征(first bite syndrome, FBS)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这种术后并发症的诊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4年11月共142例咽旁间隙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术后并发FBS。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FBS组与非FBS组在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式等因素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合文献系统评价经口内镜手术对FBS的预防价值,并提出临床优化策略。结果:FBS的概率为8.45%(12/14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于咽旁间隙上区(OR=3.21,95%CI 1.12~9.21,P=0.029)、神经鞘瘤病理类型(OR=4.05,95%CI 1.35~12.18,P=0.013)、传统颈侧入路(OR=5.67,95%CI 1.89~17.02,P=0.002)与FBS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证实颈侧入路(aOR=4.98,95%CI 1.62~15.31,P=0.005)和神经鞘瘤(aOR=3.75,95%CI 1.22~11.51,P=0.021)为独立危险因素。文献显示经口内镜手术的FBS发生率可能低于传统入路。药物对FBS的控制效果总体欠佳。结论:FBS是一种常见的咽旁间隙手术并发症,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及手术方式与FBS发生密切相关,经口内镜手术通过精准解剖减少交感神经损伤,可有效降低FBS风险,推荐对符合适应证的病例优先选择微创入路。
2025年09期 v.39;No.557 86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 刘星;董凯微;刘梦;李华超;宁博;
目的:分析多平面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MLT-RFA)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效果、影响因素以及风险预警。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118例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n=46)、中度组(n=52)和重度组(n=20),均采用MLT-RFA治疗,术后观察其治疗前后多导睡眠检测(PSG)结果、卡利尔睡眠呼吸暂停生活质量指数(SAQLI)变化,记录其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同时按照效果将其分为治疗有效组(n=106)和无效组(n=12),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并构建模型,ROC曲线分析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轻度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48%、中度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38%、重度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00%,3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中度及重度患者中,AHI指数呈现递增趋势,与此同时,LSaO_2水平和SAQLI评分则依次递减。经过治疗,3组的AHI指数均有所下降,而LSaO_2水平和SAQLI评分均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的治疗前AHI低于无效组,治疗前LSaO_2、治疗前SAQLI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LSaO_2、治疗前SAQLI都是影响MLT-RFA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治疗前LSaO_2、治疗前SAQLI、联合预测的AUC分别为0.907、0.763、0.947,敏感度分别为0.896、0.840、0.917,特异性分别为0.833、0.667、0.887。结论:MLT-RFA治疗OSAHS效果显著,且治疗前患者的AHI、LSaO_2及SAQLI可预测治疗效果,其中LSaO_2和SAQLI为独立影响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展现出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2025年09期 v.39;No.557 871-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