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泓莹;张娜;刁桐湘;余力生;
目的:探讨急性低频听力下降(acute low-frequency hearing loss, ALH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并分析偏头痛在其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纳入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诊的56例ALHL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标准化治疗组(28例)和抗偏头痛治疗组(28例)。标准化治疗组接受口服/静脉激素+口服/静脉银杏叶提取物,抗偏头痛治疗组接受局部/口服激素+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疗程均为2周。同时收集患者的听力学、临床及心理特征资料,并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偏头痛治疗组患者的听力痊愈率显著高于仅采用标准化方案治疗组(92.86%vs 71.43%,P=0.036)。临床特征方面,抗偏头痛治疗组28例患者中,既往有ALHL病史者6例(21.43%),近3个月内伴头痛发作者13例(46.43%),合并焦虑者26例(92.86%),合并抑郁者26例(92.86%),伴肠易激综合征者5例(17.86%),伴睡眠障碍者21例(75.00%),半年内出现复发者1例(3.57%)。结论:抗偏头痛治疗可显著提高ALHL患者的痊愈率,提示偏头痛可能与该病的发生相关。
2025年10期 v.39;No.558 907-911+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史宏雁;李育军;张婉婷;杨捷;吴佳鑫;李玉琳;周丽媛;李莹;陈钢钢;
目的:评估动态视敏度检测(dynamic visual acuity test, DVAT)在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患者中的特征性表现及其在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11月至2024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确诊的VM患者50例(病例组)及健康对照50例(对照组)。病例组完成DVAT、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温度试验及眩晕残障量表(DHI)评估;对照组行DVAT。2组内分别分析年龄对动态视敏度损失(DVALoss)的影响,并探讨DVALoss与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及DH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DVALos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2组的年龄均与DVALoss呈显著正相关(P<0.001)。病例组内,DVALoss与DHI评分呈强正相关(r=0.807,P<0.001),与vHIT的VOR增益呈负相关但无临床意义,与温度试验无显著关联。年龄与DVALoss共同解释DHI评分71.3%的变异(R~2=0.713),但年龄的实际影响较小。结论:DVAT能高敏感性地揭示VM的核心功能障碍。DVALoss是VM病理机制的直接功能体现,且与DHI评分强相关,将其纳入标准化评估,可为VM诊疗提供临床客观依据。
2025年10期 v.39;No.558 912-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 江黎珠;喻诗棋;雷艳;宗小芳;钟时勋;左汶奇;
目的: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患者中,耳闷症状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伴耳闷的VM是否是VM的特殊亚型。本研究旨在比较伴耳闷与不伴耳闷的VM患者在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听力学及前庭功能检查方面的差异,探讨其是否为VM亚型及其治疗是否需要个体化。方法:纳入174例VM患者,其中伴耳闷75例(耳闷型组),不伴耳闷99例(非耳闷型组),完整记录人口学数据、眩晕特征、既往史、家族史、纯音测听及前庭功能检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人口学特征:年龄:耳闷型组年龄显著低于非耳闷型组[(44.08±13.97)岁vs(49.45±16.05)岁,P=0.020)];性别:2组性别分布一致,女性多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耳闷特征:耳闷型组中,单侧耳闷占65.0%,显著高于双侧耳闷35.0%(P<0.001)。(3)眩晕特征:耳闷型与非耳闷型组比较,发作性质:视物旋转(36.0%vs 41.4%,P=0.463);头晕(21.3%vs 11.1%,P=0.064);视物旋转并头晕(29.3%vs 25.3%,P=0.548);头晕并走路不稳(9.3%vs 11.1%,Fisher P=0.806);视物晃动并走路不稳(4.0%vs 11.1%,Fisher P=0.086),以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时间:数小时(34.7%vs 33.3%,P=0.841);数分钟(22.7%vs 21.2%,P=0.808);数秒(5.3%vs 8.1%,Fisher P=0.557);数天(9.3%vs 9.1%,Fisher P=1.000);多种组合模式(17.3%vs 15.2%,P=0.686),以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耳闷型组发生率较高(84.0%vs 72.7%,P=0.0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既往史与家族史:晕车史(8.0%vs 4.0%,Fisher P=0.337);头痛病史(22.7%vs 34.3%,P=0.084);头晕家族史(12.0%vs 14.1%,P=0.666),以上临床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听力学特征:耳闷型组中,伴低频听力下降者占21.3%(16/75),而非耳闷型组中伴低频听力下降者仅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P=0.001)。此外,单侧耳闷者中伴同侧低频听力下降者为28.6%(14/49),显著高于双侧耳闷者的7.7%(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P=0.036)。耳闷型组中,双侧高频下降为54.7%(41/75),非耳闷型组为50.5%(50/9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P=0.586)。(6)前庭功能检查:2组间比较,平稳跟踪Ⅲ/Ⅳ型(12.5%vs 13.1%,P=0.913);双温试验CP>25%(31.2%vs 37.4%,P=0.411);视频头脉冲异常率(30.8%vs 32.6%,P=0.865);VEMP异常率(53.8%vs 38.9%,Fisher P=0.484),以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耳闷的VM患者发病年龄更早,其中近1/4合并低频听力下降。伴或不伴耳闷的VM患者在性别分布、眩晕性质及持续时间、前庭功能损伤以及双侧高频听力下降方面高度一致,提示耳闷型与非耳闷型VM患者在核心临床表型上基本一致。然而,耳闷型VM患者发病年龄更早,且单侧听力损失比例更高,可能提示其发病机制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相关。
2025年10期 v.39;No.558 918-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 员艳宁;徐芯语;赵瀚森;韩茹;刘竟;徐绥宁;李桂荣;邢娟丽;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residual dizziness, RD)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方法:选取2023年1-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BPPV患者137例,根据其成功复位后3个月内是否存在残余头晕分为RD组与无RD组(non-RD,NRD)。比较2组在人口学特征、伴随疾病及疾病相关特征方面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评估其预测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作为评价指标。结果:RD组的体重指数、糖尿病、晕动病史、复位前头晕病程、外院复位史、治疗次数及复发等方面均显著高于NRD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调整后OR=8.73,P=0.039)、晕动病史(调整后OR=23.08,P<0.001)、复位前头晕病程≥30 d(调整后OR=15.16,P<0.001)、复发(调整后OR=15.72,P=0.001)均为R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变量构建的列线图模型AUC为0.804(95%CI 0.684~0.924),显示良好预测性能。结论:糖尿病、晕动病史、病程≥30 d及复发是BPPV复位后R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且复发的预测价值最高,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并指导个体化干预策略。
2025年10期 v.39;No.558 923-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朱静怡;黄思瀚;李姝娜;陈建勇;郑贵亮;张青;周媛;金玉莲;杨军;梁敏;
目的:探讨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近期疗效与眩晕症状及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8例单侧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症状,系统收集其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冷热试验及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结果,探讨上述前庭功能检查对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48例单侧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的预后与是否伴有眩晕无显著相关性(P>0.05);伴或不伴眩晕与前庭功能异常亦无显著相关性(P>0.05)。患耳cVEMP、oVEMP、冷热试验和vHIT 4项前庭功能检测结果异常的患者显示出更低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2.0%、44.0%、32.0%和24.0%,且异常项目越多则疗效越差。4项检查均异常的患者听力仅提高(3.13±15.97) dB HL,而cVEMP、oVEMP、冷热试验和vHIT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受损频率听力提高更明显,分别为(29.22±20.31) dB HL、(31.18±21.59) dB HL、(26.17±21.31) dB HL和(26.38±24.05) dB HL,预后更好。结论:前庭功能可作为预测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近期预后的有效指标。前庭功能异常的患者,无论是否伴有眩晕,其听力恢复效果均较差。而患耳4项前庭功能检查(包括cVEMP、oVEMP、冷热试验和vHIT)均正常的患者,听力恢复情况更为理想。前庭功能异常提示突发性聋患者可能存在更广泛、更严重的内耳病变。
2025年10期 v.39;No.558 930-934+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 祁志强;陈太生;王巍;林鹏;毛翔;陈志豪;刘莹;
目的:建立国内20~69岁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动态平衡功能参数的正常参考范围。方法:选取100名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5组,每组男女各10例。采用EquiTest动态平衡测试系统进行感觉统合试验(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s, SOT)、运动控制试验(motor control tests, MCT)、自适应试验(adaptation test, ADT)和稳定极限试验(limits of stability, LOS)测试,统计分析各参数以■表示。结果:获得了各年龄组SOT、MCT、ADT和LOS参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平衡功能多项参数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60岁后衰退尤为显著,具体表现为SOT中前庭觉权重降低、视觉优势偏向减弱,LOS中反应时间延长、方向控制能力下降及向后方向最大移动距离减少。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国内20~69岁健康人群分年龄段的动态平衡功能参数参考范围,为国人平衡功能的客观评估及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本土化依据。
2025年10期 v.39;No.558 935-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 吴冬雪;曾祥丽;
儿童眩晕症病因复杂,且因主诉能力受限,临床诊疗常面临挑战。处于发育重要阶段的儿童若反复眩晕发作,易引发其自身及监护人的情绪障碍。本文报告1例辗转就医的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病例,该患儿合并卵圆孔未闭及轻度情绪障碍。通过分析此例儿童复发性眩晕诊疗过程,为儿童头晕/眩晕诊疗技术的合理选择及疾病状态的综合评估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9;No.558 941-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 蒋燕飞;唐磊华;丁俊杰;张钰涵;张建华;
目的:通过CT扫描研究筛前动脉(anterior ethmoidal artery, AEA)的影像特点及其在鼻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治疗的82例(164侧)慢性鼻窦炎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鼻窦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AEA进行分型并计算其悬空率。测量筛板外侧板(lateral lamella of the cribriform plate, LLCP)的高度并进行Keros分型,分析Keros分型与AEA悬空的关系。识别眶上筛房(supraorbital ethmoidal cell, SOEC),分析SOEC与AEA悬空的关系。结果:Ⅰ型AEA占42.07%(69/164),Ⅱ型AEA占22.56%(37/164),Ⅲ型AEA占35.37%(58/164),即悬空率为35.37%。LLCP高度平均为(3.7±1.8) mm。Keros分型中,Ⅰ型占53.05%(87/164),Ⅱ型占37.80%(62/164),Ⅲ型占9.15%(15/164)。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Keros分型与AEA悬空呈中度正相关(r=0.526,P<0.01)。在164侧中,有SOEC 15侧。有SOEC组的AEA悬空率显著高于无SOEC组(P<0.01)。结论:鼻窦CT及多平面重建可明确AEA的影像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存在SOEC,AEA悬空率明显升高。Keros分型越高,AEA悬空率越高。术前明确AEACT影像特点,对于鼻内镜手术中避免损伤AEA有重要意义。
2025年10期 v.39;No.558 944-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 田珊珊;宋瑜;王宁远;历建强;陈文文;王德利;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液学指标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对预测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SCC)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泰安八十八医院耳鼻咽喉科264例手术且病理确诊的LSCC患者资料,其中161例来自前者作训练集,103例来自后者作验证集。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及敏感性分析,以评估模型预测性能的稳健性。结果:结果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及泛免疫炎症指数(PIV)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显示,肿瘤部位、临床T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CRP、FIB、D-二聚体、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为最具预测价值的参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CRP、NLR为LSC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训练集C-index=0.837(95%CI 0.766~0.908),验证集C-index=0.809(95%CI 0.698~0.920)。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及DCA都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敏感性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其在不同年龄组和BMI组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CRP和NLR是预测LSC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性和临床实用性,有助于术前评估转移风险,提升治疗决策的个体化与精准性。
2025年10期 v.39;No.558 949-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 林鑫;王婵;雷雨琎;张昕怡;马雪花;冯宁宇;
目的:通过比较中耳胆脂瘤伴鼓室硬化(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with tympanosclerosis, MECwTS)和中耳胆脂瘤不伴鼓室硬化(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without tympanosclerosis, MECw/oTS)术前、术中表现及术后疗效,探讨MECwT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中耳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鼓室硬化进行分组,其中MECwTS组49例,MECw/oTS组71例。术前均完善颞骨CT、耳内镜、纯音测听、中耳分析检查及苏黎世慢性中耳炎生活质量量表(Zurich chronic middle ear inventory, ZCMEI-21)量表。术中均行开放式乳突改良根治术+鼓室成形术,其中同期植入部分听骨赝复物(partial ossicularre-placement prosthesis, PORP)83例,同期全听骨赝复物(tot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 TORP)37例,同时采用胆脂瘤综合评分量表(cholesteatoma comprehensive score scale, CCSS)对患者术中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术后随访时间至少1年,包括纯音测听、耳内镜检查及术后1年以上的ZCMEI-21量表。比较MECwTS组与MECw/oTS组手术前后气骨导差(air-bone gap, ABG)及ZCMEI-21评分;同时以术后ABG≤20 dB为手术有效,比较PORP与TORP对术后听力的改善效果。结果:(1)MECw/oTS组与MECwTS组术前A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G分别为(18.65±10.21) dB、(22.55±9.53) d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Cw/oTS组术中CCSS评分为(5.93±1.44)分,MECwTS组为(8.04±2.1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ECw/oTS组与MECwTS组术前ZCMEI-21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ZCMEI-21评分分别为(22.24±8.11)分、(27.02±7.21)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ORP组术后ABG≤20 dB者54例,手术有效率65.06%(54/83),TORP组术后ABG≤20 dB者16例,手术有效率43.24%(16/3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骨植入术后总体有效率58.33%(70/120)。结论:MECwTS患者中耳乳突病变严重程度较MECw/oTS患者更重,术后听力水平及生活质量亦更差。PORP与TORP均能使患者术后听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PORP对术后听力的改善效果可能优于TORP。
2025年10期 v.39;No.558 957-961+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 季慧;姜耀锋;钟飞;李宝娜;范烨;陶诗语;孟黎平;
目的:探究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CAEP)P1波反应阈在低龄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儿童康复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低龄CI术后儿童,按听觉年龄分为:A组(1~<2岁)10例,B组(2~<3岁)13例,C组(3~<4岁)10例。主观评估采用听障儿童评估工具——《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评估和客观电生理检查CAEP相结合,进行康复效果的评估,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主观评估听觉能力及语言能力结果,随着听觉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升高趋势。本研究中的CI儿童CAEP的P1波反应阈与干预后2 kHz听阈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听觉能力及语言能力评估的多项指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CAEP的P1波反应阈与言语测听结果具有稳定的相关性,可以有效地客观评估低龄CI儿童的术后康复效果。
2025年10期 v.39;No.558 962-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 汪晓锋;上官翰京;骆献阳;苏文玲;
目的:评估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行鼓室成形术联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 eustachian tuboplasty, BET)治疗粘连性中耳炎(adhesive otitis media, AdO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单侧AdOM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1)保守治疗组;(2)单纯鼓室成形组;(3)鼓室成形联合BET组。所有患者治疗后定期随访,评估鼓膜形态、听力及咽鼓管功能的改善情况,并记录并发症。结果:保守治疗组治疗后,鼓膜形态、听力及咽鼓管功能均无明显改善(P>0.05);单纯鼓室成形组和BET组术后鼓膜形态和听力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在咽鼓管功能改善方面,BET组的咽鼓管测压(TMM)和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ETDQ-7)评分比单纯鼓室成形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耳屏软骨鼓室成形术联合BET在治疗粘连性中耳炎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耳鸣和耳闷等主观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年10期 v.39;No.558 967-970+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